對重大或複雜的詐騙案例進行多維度剖析,包括作案流程、技術手段、心理誘導策略等。
2023年9月,香港揭露了一起規模龐大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JPEX詐騙案。這家自稱合法且受到監管的公司,透過虛假的高回報承諾和複雜的層壓式金融騙局,導致超過1,600名投資者損失慘重,涉案金額高達12億港元。這起案件不僅揭示了虛擬貨幣投資的高風險,也引發了廣泛的金融監管討論。
案件背景
JPEX成立於2020年,宣稱自己是一個全球性的數位資產加密交易平台。公司的創辦人李某、財務長張某和科技負責人王某共同策劃了這場騙局。他們透過大量廣告和知名KOL林作、陳怡的宣傳,成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 JPEX聲稱其平台幣JPC能提供高回報,並鼓勵投資者大量購買和質押JPC。
詐騙過程
警方與證監會聯合召開記者會,公佈了案件的詳細情況。截至當時,警方共接獲1,641宗報案,涉案金額高達11.87億港元。警方指出,JPEX利用廣告、媒體、場外找換店(OTC)及KOL的宣傳,吸引投資者註冊並在平台上交易加密貨幣,並透過控制用戶的加密貨幣私鑰,實質上掌控了用戶的資產。
場景1:投資人諮詢
投資人 A:「林作,我看到你推薦的JPEX平台,這個JPC真的有這麼高的回報嗎?」林作: 「當然了,我自己也投資了很多,現在收益非常好,你也趕快加入吧,別錯過這個機會!
場景2:投資者提現受阻
投資者 B: 「為什麼我提現的時候手續費要999美元?而且只能提現1000美元,這根本不合理!」客服: 「這是我們的新政策,為了確保平台的安全性和資金流動,請您理解。
受害者包括1,129名男性和512名女性,年齡介於18至49歲。他們大多是沒有經驗的投資者,被高回報的承諾吸引,投入了大量資金。這些受害者群體主要特徵如下:
1. 詐騙者如何利用新通訊技術達到目標?
詐騙者透過以下方式利用新通訊技術達到目標:
2. 該案件常見的吸引手段是什麼?
詐騙者常用的吸引手法包括:
3. 該詐騙內容的語言特徵為何?
此詐騙內容的語言特徵包括:
4. 如何防範類似詐騙?
防範類似詐騙的方法包括:
JPEX詐騙案揭示了虛擬資產投資的高風險性和複雜性。透過精心設計的詐騙手段,JPEX成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的財務損失。此案強調了加強金融監管和公眾教育的重要性,以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投資者應提高警惕,謹慎投資,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本案例分析總結自小紅書app上的詐騙案例。
相關連結:
許多受害者都是剛到香港不久的年輕人,他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騙子透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步驟,逐步引導這些受害者進入騙局,最終試圖騙取他們的錢財。
詐騙經過詳細描述
初始接觸與製造恐懼
轉接電話與專業用語
偽造官方文件和教育
持續恐嚇與施加壓力
提出金錢要求
親友幹預與揭露真相
此案例展示了詐騙者如何透過恐嚇、偽造文件、心理操控等手段,逐步引導受害者進入騙局,並試圖騙取金錢。受害者在親友的提醒下,最終意識到騙局的存在,並採取了報警等措施保護自身權益。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在接到陌生電話時要保持警惕,切勿輕信他人提供的未經證實的訊息,避免成為詐騙的受害者。
王星事件
延伸閱讀:
港女彭辛瑩事件
延伸閱讀:
香港男子Andy事件
延伸閱讀:
其他相似受害者案例
“王星事件”曝光後,多個類似的跨國詐騙與人口販運案件相繼浮出水面,凸顯了詐騙團夥的廣泛性和複雜性。
延伸閱讀:
精準誘騙策略
隱蔽轉移戰術
強制控制手段
跨國協作網路
犯罪團伙架構
行業自強防線
政策強化支撐
技術賦能保障
法律完善後盾
社會關懷護盾
近期,香港發生多起冒用知名快遞品牌(如「菜鳥」「順豐」)名義的詐騙案件,涉及釣魚網站、假冒短信等手法,導致市民個人資料外洩及財務損失。警方在二月底的一周內接獲63宗相關詐騙案,總損失超過320萬港元,其中45宗涉及假冒「菜鳥」短信。一名43歲男子因輸入信用卡資料,被盜刷超過12萬港元。本報告將深入分析此類案件的詐騙流程、手法、內容特徵、受害者群體及心理操控策略,以提高公眾的識別能力和防範意識。
概要描述
此類詐騙案件主要涉及詐騙者冒用「菜鳥」和「順豐」等知名快遞品牌,通過發送虛假短信或社交媒體信息,誘導收件人點擊釣魚鏈接並輸入個人及信用卡信息,從而盜取資金。
關鍵階段
詐騙者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和社會工程策略,使騙局更加難以識別。
詐騙者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受害者決策,使其落入圈套:
本報告分析了相關社會新聞報道及社交媒體平台小紅書的72條相關帖文內容。
媒體報道
相關社交媒體帖子精選
香港快遞詐騙案件的核心手法是利用受害者對快遞信息的信任和急迫心理,通過技術手段和社會工程策略實施詐騙。公眾應提高警覺,核實信息來源,避免點擊不明鏈接。政府與企業亦應加強宣傳與技術防範,減少市民受騙風險。
在收到任何要求提供個人信息或支付費用的消息時,務必提高警惕,謹慎核實信息來源,確保個人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