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14 天的典型案例
聚焦近期發生的具代表性的詐騙事件,展現詳細的作案手段、受害者回饋及損失情況。
案例: 音樂會.詐騙與濫用訪問權限
- 背景: 在4月12日Coldplay於啟德體育園的香港音樂會上,三名從事清潔公司的男子因濫用職權被捕。
- 詐騙手法: 他們使用工作人員腕帶繞過安檢,非法進入預留區域。
- 受害者反應: 活動安全人員迅速識別並舉報,避免了進一步未授權的進入。
- 後果: 嫌疑人獲準保釋,法律行動持續進行中。
- 用户評論和討論: 社區對於潛在的安全漏洞和對有影響力實體的偏袒表示沮喪,呼籲加強協議以防止今後事件發生。
案例: 計程車多收費
- 背景: 有乘客報告一名計程車司機要求過高車費,這反映出該地區常見的詐騙手段。
- 詐騙手法: 超過標準費率向乘客收取費用。
- 受害者反應: 受害者的具體動作不清楚,尚無正式投訴記錄。
- 後果: 這是一個反覆發生的警示案件;司機未面臨任何正式的後果。
- 用户評論和討論: 討論集中在過收費用經歷,強調需要提高乘客的意識和謹慎。
案例: 利用微信和Telegram進行的詐騙投資
- 背景: 過去一週內,多宗詐騙案件被報告,其中涉及一名84歲的商人和一位43歲的辦公室職員。商人因其顯示的財富成為目標,而辦公室職員則因主動尋求投資建議成為目標。
- 詐騙手法: 詐騙人利用社交媒體假冒投資專家,推廣虛擬貨幣和期貨投資的低風險高回報機會。
- 受害者反應: 兩位受害者只有在多次交易後失去與騙子的聯繫時才意識到被詐騙。
- 後果: 商人損失將近六千萬港元,而辦公室職員失去了所有存款,並進一步負債。當局注意到此類詐騙案件的增長,累計損失超過九千萬港元。
- 用户評論和討論: 社區對涉案金額表示難以置信,並批評受害者,強調在線警覺性。討論強調了提高認識的必要性。
案例: 媒體公司通過政府貸款的詐騙
- 背景: 香港Channel C及其母公司被指控詐騙獲取本來用於業務支持的政府擔保貸款。
- 詐騙手法: 操縱財務記錄以獲得貸款批准,包括誇大業務支出和資金挪用。
- 受害者反應: 不適用於該案件,因為涉及企業欺詐。Channel C的員工因薪資延遲而間接受到影響。
- 後果: 公司業務被暫停,並在進行法律措施以解決財務不端行為和重組。
- 用户評論和討論: 討論中表達了對公司行為的不滿和對受影響員工的同情。批評指向財務管理不善及其對新聞機構權威的影響。
案例: 網上銷售平台的釣魚詐騙
- 背景: 詐騙人以Carousell平台的賣家為目標,造成網上購物詐騙的顯著增加。
- 詐騙手法: 通過假冒支付頁面釣取賣家的銀行詳情和一次性密碼。
- 受害者反應: 許多賣家發現未經授權的交易時已為時已晚,一些人已與當局聯繫。
- 後果: 賣家經歷了財務損失,導致公眾更加關注和警示。
- 用户評論和討論: 討論強調了詐騙的複雜性,並敦促在共享敏感信息前進行驗證。
案例: 跨境詐騙網絡
- 背景: 一個使用浪漫詐騙和人工智慧身份的國際犯罪集團進行洗錢活動,導致逾503人被捕及超過156億港元的欺詐活動。
- 詐騙手法: 包括人工身份和虛假加密貨幣投資的多元詐騙手段。
- 受害者反應: 受害者通常在資金無法挽回時才意識到。
- 後果: 重大破壞該集團活動,儘管許多受害者尚未收回損失。
- 用户評論和討論: 行動的有效性受到讚賞,社區支持國際合作以打擊此類詐騙。
案例: 深圳眼鏡的虛假促銷
- 背景: 香港居民就深圳低價眼鏡的虛假廣告提出投訴。
- 詐騙手法: 吸引人的促銷導致抵達後有意外費用。
- 受害者反應: 雖然感到沮喪,但受害者通常未提出正式行動。
- 後果: 對未來促銷的信任受到挫傷;未尋求正式解決。
- 用户評論和討論: 焦點在於驗證廣告,對相對價格和質量的看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