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suspect you’ve been scammed, don’t hesitate—report it to the police immediately.

Typical cases from the past 14 days

Focus on representative scam incidents that have occurred recently, showcasing detailed methods of operation, victim feedback, and loss situations.

(only Chinese contents are available at this moment)

  • 案例: 年輕演員被誘騙至緬甸參與詐騙

    • 背景: 2025年1月3日,中國演員王星在泰國-緬甸邊界被欺騙,落入由經紀人顏十六策劃的一場虛假電影試鏡詐騙。
    • 詐騙手法: 王星因被承諾飾演高薪電影角色而受騙,最終被綁架至緬甸參與非法活動。
    • 受害者反應: 他的女友注意到他在社交媒體上的消失,聯繫當局協助救援。
    • 後果: 此事件突顯出透過虛假工作邀約進行的人口販運問題,影響旅遊業並提高安全警覺。
    • 用户評論與討論: 用户分享了對有組織犯罪危險的看法,呼籲加強旅遊安全協議。
  • 案例: 警察抵押貸款欺詐

    • 背景: 兩名香港警察被指牽涉於一個抵押貸款欺詐案,通過虛假聲明以獲取更優惠的利率,錯誤陳述房產用途。
    • 詐騙手法: 他們利用虛假自住聲明獲取有利條款,違反合同將房產出租謀利。
    • 受害者反應: 欺詐在審計中被發現,導致他們被捕。
    • 後果: 此案件強調了監管系統的漏洞,持續討論中涉及增強執法人員中的財務倫理。
    • 用户評論與討論: 辯論集中在警隊的可信度以及對房地產市場的潛在影響,推動法律改革。
  • 案例: 18歲少女被假官員欺詐

    • 背景: 在2024年底,一名18歲中國大陸學生遭遇假冒官員行騙,他們虛假指控她參與洗錢活動。
    • 詐騙手法: 該學生在被誤導以為協助調查的情況下,轉移了約9.2億港元。
    • 受害者反應: 起初順從,但最終在意識到受騙後報警。
    • 後果: 香港警方的調查正在進行中,強調了受害者的重大經濟損失。
    • 用户評論與討論: 討論圍繞欺詐的簡單性,被害者的天真以及其對學生羣體的影響。
  • 案例: WhatsApp帳户驗證詐騙

    • 背景: 香港用户受騙於虛假WhatsApp消息,被誤導進行虛假帳户驗證。
    • 詐騙手法: 詐騙者通過釣魚技術收集個人數據,危及數字安全。
    • 受害者反應: 儘管一些用户識別出詐騙,但其他人則因其複雜設計而困惑。
    • 後果: 此情況強調提升數字素養的持續必要性。
    • 用户評論與討論: 討論從幽默言論到實用建議,涉及識別詐騙和促進網上安全意識。
  • 案例: 香港男子被騙去緬甸勞動

    • 背景: 一名香港男子接受了一項涉及鑽石運輸的可疑工作邀約,抵達後在緬甸被強迫勞動。
    • 詐騙手法: 受害者被吸引至工作邀約,後來陷入剝削性工作環境。
    • 受害者反應: 認清騙局後,他嘗試逃跑,最終需靠家庭幹預才能獲釋。
    • 後果: 家庭經濟談判確保了他的自由,但留下心理創傷。
    • 用户評論與討論: 社區建議對此類邀約審慎,強調懷疑暴利國外工作邀約的必要性。
  • 案例: 黃瑋業務欺詐

    • 背景: 黃瑋謊稱自己是CEO,連結香港的高端企業,欺騙商界和知名人士。
    • 詐騙手法: 利用假證件,黃編造投資機會和虛假收購案,試圖通過偽造文件收購AM730。
    • 受害者反應: 受害者察覺不一致之處後變得警惕並終止與黃的交往。
    • 後果: 黃被捕,他的欺詐行為被瓦解,受影響企業開始恢復。
    • 用户評論與討論: 用户對黃的膽大妄為感到驚訝,將其與類似的詐騙者相比較,強調對浮誇投資計畫的懷疑。
  • 案例: 中國移動手機詐騙

    • 背景: 一名18歲內地學生在香港大學被冒充中國移動員工的詐騙者欺騙,導致巨大財務損失。
    • 詐騙手法: 詐騙者冒充官員,使其相信自己捲入非法活動,要求她安裝監控應用程序並轉移大筆資金。
    • 受害者反應: 被騙局矇蔽下,她遵從指令,直到斷連後才報警。
    • 後果: 學生損失巨大,引發警方對詐騙的調查。
    • 用户評論與討論: 用户質疑她的判斷力,推測家庭捲入或對財務處理的無知。
  • 案例: 馬來西亞公司旅遊詐騙

    • 背景: 馬來西亞一家賭博公司的員工在一場看似公司旅行的安排中被困,最後被騙參加緬甸的非法詐騙活動。
    • 詐騙手法: 假冒的旅行承諾導致他們到達緬甸後被迫進行詐騙工作。
    • 受害者反應: 一名受害者在家人建議下設法聯絡並支付贖金,最終獲釋。
    • 後果: 此案展示了看似正當的旅行邀約的風險及家庭介入的有效性。
    • 用户評論與討論: 論壇上的對話涵蓋了家人的情感負擔,並警告類似的旅行計畫。
  • 案例: 港人被誘騙到東南亞國家被禁錮案件

    • 背景: 不少香港居民受騙於高薪工作海外邀約,最終被困東南亞。
    • 詐騙手法: 受害者通過社交媒體和社交聚會被鎖定,承諾的工作實為販運和囚禁的幌子。
    • 受害者反應: 部分人通過警方行動成功逃離,其他人仍處危險中,強調對抗此類詐騙的複雜性。
    • 後果: 政府的秘密行動正促成受害者回國,但司法挑戰使法律反應複雜化。
    • 用户評論與討論: 社區批評集中於執法角色,呼籲透明化並促進打擊販運的國際合作。
  • 案例: 日本人被誘騙到緬甸KK園詐騙

    • 背景: 日本公民據報被詐騙者以虛假工作為由誘騙至緬甸KK園。
    • 詐騙手法: 他們被吸引接受虛構工作邀約,被迫從事針對日本人的詐騙活動。
    • 受害者反應: 受害者的具體行動尚不明確,但日本圈子內的緊迫感和警覺性有所增強。
    • 後果: 事態受到批判性評估,日本正考慮軍事或政府幹預以保護其公民。
    • 用户評論與討論: 用户將國家反應和類似國際案例進行了認真又戲謔的討論。
  • 案例: 城市大學學生詐騙案

    • 背景: 城市大學學生遭遇超過30起詐騙案,估計損失達1,500萬港元。
    • 詐騙手法: 經由誘騙性電話和電子郵件,讓學生相信他們的財務活動出錯需支付款項。
    • 受害者反應: 大學已敦促學生進行反詐騙訓練並保持警覺。
    • 後果: 加強的學生保護措施已實施,反映出減少詐騙風險的協調方法。
    • 用户評論與討論: 討論板上對學生決策能力的批評,以及要求大學改善入學甄選以提高意識和應對能力。